当前位置:首页  他山之玉  信息化案例

独家 | 华东师范大学基于微信企业号的移动化实践与思考(上)

来源:发布时间:2016-12-03访问次数:612

2016-11-18 刘欢 金智教育研究院

微信企业号发布的高等教育领域的三大案例:北京理工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此前金智教育研究院已经为大家带来北京理工大学企业号案例分享,本期为您带来华东师范大学刘欢老师关于移动化实践的思考。




 

学校及信息化部门架构

 

华东师范大学目前在校的师生人数为4万左右,作为信息化建设的主推部门,信息化办公室员工共有三十余人,分为服务中心、公共信息中心,网络信息安全中心、研发中心等不同部门,按比例计算,平均每位老师需要服务1000名师生的信息化需求。目前,我们信息办中专门负责微信研发、运维的专职老师一共有两位。


 

信息化工作中的困惑

 

 

跟很多学校一样,我们学校在信息化工作中也遇到很多困惑,最大的困惑就是大家投入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却没有得到好的口碑,一些师生还是在抱怨,对我们的信息化现状不满意,这是件让人非常沮丧的事情。

 

但我们是否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

 

我校领导的观点非常具有代表性,就是为什么日常生活中投诉移动、电信的例子很多?因为大家都在使用,而且频率很高,没人投诉反而不正常。而如果大家都不用信息化,不满意的声音反而会少。所以,我们可以把师生的不满意,作为衡量信息化是否深入推进的指标。现在不满意的声音很多,说明至少大家都在运用信息化,都对信息化抱有追求。

 

那么,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些不满意的声音,分析一下为什么大家会不满意?一部分原因可能在于,现在的高校有太多各式各样的系统,就像80年代的老式录音机,有许许多多按键,面板看上去非常复杂,操作起来缺少简约便捷的感觉。现在大家爱用什么?不是老式的录音机,而是按键极少、十分简洁的苹果产品。用户习惯在不断的变化过程中,我们的产品也应如此。


然而,要做到每一个信息化系统都功能简洁精致,让大家用起来非常满意,是很难很难的事情,而且一些已有的系统也是积重难返。我们在想,在信息化工作中,有没有一种简单的、可以“一招致胜”、一下子获得用户大量好感的办法呢?

 


 

用户习惯已发生变化

 


2014年9月,我们做了一个全校的使用终端的统计,最后结果显示83%是移动端接入,17%是桌面端。可见这些年师生用户的习惯已经悄悄在发生变化,移动互联网已经慢慢在改变大家的学习工作方式了。但是,我们以前建立的大量业务系统,很少有能够支持在移动端使用的,大家必须在电脑前坐下来,用IE、chrome等各种浏览器来访问这些系统。

 

我们当时就想,这对于高校来说,应该也是个契机,我们也必须要开始推进移动化,通过移动化来再造我们的信息化服务,以这样一种曲线的方式来提升用户体验。那么移动化该怎么推进?最开始,我们总需要设置一个目标吧!


我们当时设的目标有三层:

第一层,老师和学生“能用”,这是最基本的目标,能使用它实现一些简单的服务。

第二,在能用的基础上要“好用”,我们要把用户体验做得好一点,操作要更顺畅一点,功能更丰富完善一些。

最后变成大家都“乐用”,就是更加乐意用移动端的服务,让大家觉得这是一件很享受的、服务得很贴心的过程,这个阶段也是大家对信息化态度的一种质变。

 

最开始我们的目标就是“能用”,先有一个移动化的东西用起来吧!

 


 

2012年11月推出APP “iECNU”

 

我们最开始选择的是APP的方式。2012年下半年,学校正式推出了iECNU这个移动应用。而在这之前,Facebook实际上已经放弃了混合开发的模式转回到原生开发了,但我们当时还是觉得混合开发是未来的趋势,并且选择了这一技术框架。我们当时的设想是希望能够通过这样一种开发模式,使得师生都参与到开发过程中来。

 

实际做下来后,问题还是很多的。

一是开发成本高,我们当时做这一个应用,功能虽然不多,但开发费用却是后来做微信企业号的数倍。

二是用户体验差,经常会有闪退、黑屏等现象,滑动内容的时候有卡顿感,完全体验不到原生应用那种“丝滑”的感觉,这样大家就不太愿意去深度使用了。

三是用户留存率低,APP方式注定需要占据一定的硬件空间和功能入口,像我原来使用的手机只有16G,过段时间就得把照片、微信聊天记录等清一清,根本存不下很多的东西,一个APP要是没有高粘度的功能,基本上都逃不掉被删的命运,事实上我们这个APP后来用户留存量也越来越低,当然这也可能是因为我们当时做得不够好。


 

2013年1月新版官网上线

 


 

2013年元旦,我们上线了华东师大的新版官网,这应该是985高校里面第一个采用响应式设计的高校主页,只需要做一个页面,就能支持PC、平板、手机等不同设备。


这种方式能不能用来作为移动化的主要技术框架呢?事实上,响应式设计的开发成本并不低,特别是前期设计阶段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其次,这一技术的适用范围也比较有限,我们很难把过去那些复杂的表单系统改造成响应式的。最后,渠道的差异会带来阅读习惯上的差异,同一个内容,在PC端的学校新闻网站里面是比较正式的文风,但在手机端,用户更希望看到碎片化的、有趣的、甚至带有网络用语的内容,所以响应式设计也很难顾及到内容上面的差异。

 


 

2013年5月官方订阅号开通

 

2013年5月,我校宣传部开通了华东师大的官方订阅号,我们当时也在里面加了一些信息化的功能,比如查询校园卡余额、查找学校的老师等等,总体上说信息化服务方面还比较弱,整个平台的主要功能还是对外宣传。

 

后来又有了微信服务号。做过微信开发的都知道,订阅号也好,服务号也好,实际上从技术架构来说并不支持多主体的开发,最基本的特征就是accessToken调两次后,前一次的就失效了,这对于高校的许许多多业务系统、部门应用来讲,还是不太适用的。

 


 

2015年5月企业号上线

 


2014年下半年微信推出了企业号,初步调研了一下,快年底的时候我们也开始决定要做企业号。


怎么做企业号?我们做的第一步,就是把信息办和相关业务部门老师召集在一起,做头脑风暴,规定每个老师必须创想10个可以放到微信里的功能,即使很前卫也可以,最后我们列出了一个很长很长的功能表。我们还找了很多学生和教师,特别是对学校信息化提出过建议的活跃用户,让他们来参与讨论。


汇总多方面的信息后,最后我们对要做的功能按难易程度、重要程度进行排期。一期规划功能一共有十个左右,包括微信校园卡充值、图书馆借书查询、消费记录查询、课表和考试成绩查询等等,以查询类的居多。我们发现这些功能,真的要做起来是一个跨部门跨得很厉害的工作。比如说查成绩,必须要跟教务处协商获取数据,查借书,必须要找图书馆要接口。这次是我们校领导牵头,10个功能,每个功能涉及到哪个部门,校领导亲自开协调会,各个部门的领导坐到一起来协商。虽然我们后来在一些功能上也做了点妥协,但总体效果是很好的。


2015年5月20号,华东师大的微信企业号正式上线了。这之后,我们以每个月出一个小功能的节奏往前推进。2016年9月,我们又和微信团队一起合作推出了微信校园卡功能。在这里插一句,现在很多高校虽然都在用微信企业号,但是我建议大家也要去搞一搞服务号,不管服务号开出来里面是空的还是怎么样,因为微信的很多玩法首先是在服务号里面玩的,玩好了之后才会在企业号里面有,比如微信卡包。可以第一时间试试这些新功能也是非常有趣的事情。我后面会更详细介绍一下这个东西的功能。


 



 

企业号活跃应用

 

我们现在已经开通的应用有40多个,目前还在不断增加中。目前在校师生已经有75%的人通过认证了,认证用户一共有3万多人。日活大概在1万以上。



我们的微信支付是国内首家在高校企业号里面进行接入的,这时候企业号都还没有开通微信支付这一功能,这也多亏了微信支付和合作伙伴的协助。目前我们的微信支付主要用于充值校园卡和教育缴费,充值次数总量比较高,在上海高校里面还算不错的。


再来看一下应用。目前,用户活跃度最高的应用是校园卡,可以在里面充值、查询消费记录、挂失等等;第二个是宿舍生活,可以提醒你宿舍的电量快没了,也可以在里面直接充值电费。第三个是我的学业,学生可以在里面很方便地查询成绩、课表等等。


其他的应用也有很多,比较有特色的有门禁查询、我的通知、我的财务、图书馆、会议管理、校园直播、办事指南、就业服务、待办事项、访客上网、卡券核销,等等。



另外我觉得比较好的一点是,微信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从桌面端到移动端的粘合,有了微信企业号,我们就可以给各种业务系统添加微信扫描二维码的登入方式,扫的时候只要验证一下你这个微信号是不是有对应的企业号账号就可以。它很安全,而且是跨平台的。


 

微信校园卡



 

再来具体说一下微信校园卡。信息办的服务台一直都是最繁忙的,每年新生进来要刷卡,毕业生离校的时候要注销卡,每天还有大量的人来办卡,这个事情非常烦杂。我们在想是不是可以通过使用微信校园卡来减轻一些实体卡带来的工作量呢?

 

微信校园卡和实体校园卡有什么关系?现在可以明确地说基本上没有关系,实体卡能做的事情,微信的卡也可以做到,两种卡之间也不强行需要有联动。实体校园卡有两个主要的功能,一个是身份识别,一个是支付,这两个功能目前在微信校园卡都能做到。而使用微信校园卡,就可以节约很大一部分的人力和制卡的成本。



微信校园卡的身份识别是怎么实现的呢?左边是我的微信卡包里面的会员卡,大家可能在屈臣氏、家乐福等店里也领到过,这里面可以调出一个原生的动态二维码。这个二维码有一定有效期,通过二维码我们就可以对应到用户的学工号,然后在任何一个需要身份识别的场所加装一个扫描二维码的机具,简单的身份认证就完成了。


那么,安全怎么保障?学生会不会把卡截图后发给别人来用?我们曾经考虑像微信支付一样,截图之后二维码立马失效。但是还有另外一个问题,就是用户可以用另外一个手机来拍照二维码。我们想完全杜绝这个事情也不太可能,在后期,我们会陆续加入基于二维码的支付、借书等功能。有了这些东西,你还会愿意把自己的二维码轻易给别人吗?就像是我的微信、QQ账号,由于里面有了越来越多的联系人和相关功能,私密性已经堪比银行卡、信用卡了,不可能再借给其他人去用。


校园卡里面可以提供7个自定义栏目。这个入口非常好,它比企业号有更直接的呈现。比如说校园卡余额,直接点进去校园卡就可以看,还有一些重要的功能也可以在这里直达。


微信校园卡怎么去发放?我们觉得不能做成一个单独的系统,还是要和微信企业号深度衔接,要有一个整体的体系。所以我们微信校园卡的基础还是微信企业号。首先我们在企业号里面通过推图文的方式发校园卡,同时我们也有一个线下的码,可以通过扫描物料来领卡。领完了之后要有一个激活,怎么激活?就是判断用户是否认证过我们的微信企业号,认证了就激活,没有认证就跳转到微信企业号认证界面。激活完毕后,用户就领卡成功了,步骤非常简单,同时也给微信企业号带来了不少的认证流量。



微信校园卡这里面还有一个隐藏的“大杀器”。现在每个高校都在做支付,我不知道现在有多少学校能在学校食堂打饭窗口做微信支付?这里有一个问题,一开通的话,外面的人也来通过微信支付打饭了,怎么办?原来,微信支付是无法区分支付的人是校内还是校外的。但是多亏了微信团队的大力支持,我们研发了基于微信校园卡的微信支付认证,就是在支付过程中,我能判断这个支付者是否持有微信校园卡,通过这个对应,就能够知道打饭的人是否是校内人员。我们现在正在采购支付设备,软件层面已经走通了,食堂打饭窗口的微信支付功能10月底已上线。在我们的设计里面,阿姨打饭的时候还可以从支付机器上看到打饭人的照片,这样也可以核对一下是否是你本人在用餐。


 

认证数据

 

 

企业号是去年5·20上线的,到年底的时候我们才只有2万的认证量。但是大家看看,这是我们微信校园卡的运行数据,上线前4天,领卡用户就有2万人。这说明了什么?校园卡这个东西,用户会觉得它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就和校徽、校服一样,他很愿意领取这个有标识性的东西。所以我在想,我们要怎么增加大家对学校的认同感,特别是已经毕业的校友?给每个校友发实体校园卡是很难的事情,如果他的卡掉了,他还要跑到学校里面来补办,而他的人可能在世界各地。如果你在微信里面发一张微信校友卡,是不是非常方便?目前,我们也正在做这个东西。


看看微信校园卡的用户数据,在上线四天之后,领卡量已经大幅回落了,然而与此同时,我们可以发现每日UV在提高,也就是说,用户原来喜欢在企业号里面查询校园卡余额、借书记录等等,现在会更倾向于在微信校园卡里面来查,这也是一个用户习惯的养成过程。接下来,我们还会进一步关注微信校园卡的运行数据。


我觉得微信校园卡还有一部分价值在于改变我们的使用习惯。比如说现在用实体校园卡,充100块钱在里面,花完了95块钱,剩下5块钱,我还再想吃一顿饭怎么办?会不会担心超过5块付不起?这样你还得再充值100块钱。而微信校园卡就不一样了,你直接支付就可以,钱都是直接从自己的银行卡、信用卡里面支出,再也不用考虑储值够不够,另外,也不用考虑这个卡掉了会怎么办,它会改变我们很多的思维。

分享:

© 2023 版权所有:河海大学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办公室 版权所有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西康路1号 反馈邮箱:xxzxzhb@hhu.edu.cn 苏ICP备12023610号 网站管理

河海大学微门户

河海大学微门户

河海大学移动办公

河海大学移动办公

河海网信办微信公众号

河海网信办微信公众号